同志們,懶起來!
羅士哲(台南塾創辦人)
我在兒童教育現場打滾的時間,說來也有十年了。這十年來,教育現場吹過各式各樣不同的風氣。「反體罰」的風吹過;「翻轉」的風吹過;「批判思考」的風吹過。各式各樣的價值,在這片平靜的水波上颳捲,試著掀起一些漣漪。我和駿逸是老同事,也是老朋友了。記得曾有一次我在夜車上問他,我們的實踐,往後可以留下些什麼呢?在各種教育的風潮中,我們算有點不情願的喊著(甚至只能說是唸著或呢喃著)我們的口號:「合作式教育」。看著駿逸的手稿,我心裡閃過一個念頭,在這面旗幟下,終於要留下一些東西了。
然而,說是留下也不對,原因是,這樣的教育模式拒絕留下任何具體的實踐守則,而只留下一種思考模式,或是面對人的態度。這樣子說有點抽象,但在這篇短短的序裡,我決定讓事情變得更抽象一點。下面,我想先放下教育者的身分,以一個業餘哲學人的姿態,來談談這本書。
個別主義 vs 普遍主義
在倫理學[1]中,對於道德探究,有兩種不同的方向。一種,稱之為普遍主義(generalism),一種則稱為個別主義(particularism)。普遍主義者相信,存在一些普遍的道德規範,可以讓我們判斷是非對錯,無論對任何人,在任何情境中都適用。譬如說,「不可以殺人」「不可以說謊」「不可以偷東西」,管你是什麼人,在什麼狀況下,這些規則都是鐵律,不可違反的。假如你違反了,偷東西錯就是錯,無論你有什麼理由,都不能把黑說成白,白說成黑,好像偷東西是正當的一樣。
這,應該很合乎多數人對於道德的想像吧?然而,個別主義者們卻不這麼認為。
個別主義者反對這種不考慮具體情境的道德規範。對他們來說,是非對錯總要看看是「誰」在「什麼狀況」下「做了什麼」才能決定。舉個例子來說,阿明被綁匪綁架了,關在一個小房間裡當人質。現在,他唯有偷到綁匪頭頭口袋裡的鑰匙,才有辦法救自己一命。這個時候,他是否應該嚴格遵守「不可以偷東西」的律令呢?
在不同的狀況下,不同的人生境遇中,看似相同的行為,也可能有不同的意義。這樣的思考方式,不只能讓我們的倫理思考更豐富,在教育裡也可以激起不同的火花。駿逸的這本書,我讀起來,就是在提倡這種「教育的個別主義」。
教育的個別主義者是一群討厭鬼,因為他們很少給出具體的答案(如果給了,通常是為了給對方信心)。當你問他,到底支不支持小孩使用3C產品,他不會說「支持」,也不會說「不支持」,而會開始討論使用3C這件事情對小孩的意義。在3C產品裡,小孩經驗到什麼?看著小孩使用3C產品的大人,經驗到什麼?往內,他們追問經驗與情緒,往外,他們追問環境:小孩在什麼狀況下會沉迷3C,什麼時候則選擇離開3C?爸媽的工作與情緒,是否影響小孩使用3C的情形?事情被複雜化,也被具體化,在其中的每個行動者面貌變得更加清晰,這時候我們才可能去問,對這則故事裡的每個人來說,使用或不使用3C,究竟意味著什麼呢?
發懶人本主義&nbs...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