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簡介
化學物無所不在,毒蹤到底身藏何處?
一則則毒物新聞每天輪番上演,你是否正為「毒物恐懼症」所苦?
也許你從來不知道蘋果籽裡含有氫化物!
不瞭解過動兒為什麼和日常用品中的化學物有關?
也許你有疑問天然的是不是最好、有機食品是否真的健康?
也很好奇偵探小說中下毒者的毒物玄機!
毒物學家約翰.廷布瑞從食品添加物、家庭用品、殺蟲劑、謀殺毒物、職業災害到恐怖攻擊,從不同層面一一探索化學物的毒物知識。它探索了促使化學製品產生毒素的原因,不同的狀況和劑量如何讓原本具有療效的藥物瞬間變成致命殺手,讓我們看到並非每一種人工製品都有危險性,也並非天然物就絕對安全。千面人毒蠻牛保力達B事件,造成1人死4人重傷,使大眾陷入氰化物中毒的恐慌中,但蘋果籽裡其實就含有氫化物,為何吃了卻不會致死?真正的關鍵就在於暴露氰化物的量、接觸方式及接觸時間長短!
作者強調毒物是自然界的一部份,唯有瞭解它的科學屬性,我們才可能評估出它的真實風險,才能正確判讀專家學者對於毒物新聞的看法與解釋,真正化險為夷地與毒物和睦共處。「瞭解」,便是最佳的解毒良方!
作者簡介
譯者介紹
莊勝雄
文化大學英文系畢,台灣省屏東縣人,現服務於報社編輯組,主要譯作有:《時間萬歲》(天下文化)、《致癌基因之謎》(商周)、《分子博覽會》(商周)、《100件人人都該會的事》(大雅)等。
目錄
〈專文推薦〉 似是而非的中毒觀念/方震中醫師
〈專文推薦〉 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毒物/吳明玲醫師
前言
第一章 毒物——老玩意,新科學
第二章 化學物和身體的戰爭
第三章 沒有安全的藥,只有安全的服藥
第四章 可怕的殺蟲劑!
第五章 是誰殺了貓?——環境裡的污染物
第六章 天生殺手——上帝設計的有毒化學物
第七章 瘋狂帽商與令人不悅的粉刺——工業化學物
第八章 廚房、車庫與庭院中的毒物
第九章 拉斯普丁的復仇——殺人的化學物
第十章 薑傑克和西班牙毒油——有毒食物和污染物
第十一章 奶油黃與謝勒綠——食品添加劑的夢魘
第十二章 危險的行業﹖——化學物風險評估
專有名詞&計量單位
參考書目&延伸閱讀
自序/導讀
〈專文推薦〉 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毒物
吳明玲醫師
作為臨床毒物科醫師,經常面對來自各方的詢問,某種化學物質的毒性為何?該怎麼診斷、治療或預防?作為一個消費者,每天從不同的媒體新聞,經常看到各種有關生活中毒物的相關報導,如重金屬、農藥、有機溶劑、食品防腐劑、漂白劑、抗生素、染料、戴奧辛、電磁波、輻射線、核能等。有些報導過於聳動,常引起消費者不必要的恐慌。有些報導因為毒物性質的複雜,也不能在短短篇幅中說明清楚,讀者可能會低估某毒物的影響。
越來越多人提出懷疑,我們的空氣、飲水、食物是否安全?如何能生活在無污染的環境?如何排毒、解毒?在新聞媒體報導下,民眾常發生恐慌,不知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毒物。現代人的壽命及健康比古人好得多,然而也確實有許多新的文明病與環境病產生。
化學物質是一體兩面,有其用處,也有其毒性。如何正確使用,而避免毒性;需要有良好的公共衛生政策、管理制度以及全民的參與。毒物學的知識,通常較為艱深,民眾並不容易瞭解。這本書深入淺出的介紹許多種化學物質的小故事,協助讀者了解化學物質,說明化學物質的好處以及其對生物體健康的可能危害,避免不必要的「毒物恐懼症」。從這本書中我們了解「風險評估」的重要性,每個化學物質都應有其身分證,說明其特性及毒性。面對生活中的毒物,應配合風險評估的資訊來決定對策。
國內有關風險評估的資訊仍然有限,從這本書可以獲得一部份資訊。未來希望能有更多人的參與,提供更多客觀的、科學性的資訊,讓我們瞭解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毒物,健康生活。
(本文作者為臺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)
〈專文推薦〉 似是而非的中毒觀念
方震中醫師
現今工業社會的日常生活中,大家常接觸各式各樣化學物質,從報章雜誌及各類媒體得知各種與中毒相關的問題,例如:蔬果的農藥殘留、不沾鍋的鐵弗龍、工業污染、吸毒病患等等。再到書店中,有關於環境污染、各種化學物質毒性、生機排毒飲食的書觸目可見。
但是,討論「毒物學」的科普作品十分稀少,大家少有機會以科學方法來認識中毒問題。影響所及,不僅限於一般大眾,甚至許多高級知識份子,常對於中毒有似是而非的觀念。各類媒體上,偶有未能符合科學方法的中毒研究或見解,常引起軒然大波。商周出版翻譯出版倫敦國王學院生化毒物學教授約翰.亭布瑞(John Timbrell)所執筆的《毒物魅影》(The Poison Paradox)科普讀物,正是提供我們以科學的方法來瞭解中毒的好書。
本書探索「毒物學」的各種領域,包括各種藥物中毒、天然動植物毒素、重金屬、農藥、工業化學物、環境污染等等。娓娓道來許多歷史上有名的中毒故事以提高讀者的興趣,並利用實例一再解釋這本書的基本主旨,即是巴拉塞爾士所說:「所有物質都是毒物,沒有一種不是毒物;只要劑量正確,就可以把毒物變成仙丹。」這是毒物學的基本原理。換言之,物質不是重點,劑量才是。
我常以水做為例子,大家都知道多喝水有助健康,而鮮少知悉「水中毒」這個病名。醫師在臨床上會碰到因心理因素不斷自覺口渴的病人,在短時間內喝下大量的水,以致於腎臟無法排出過多的水而產生身體滲透壓下降,造成腦水腫甚至死亡,這就是「水中毒」。這個例子清楚說明了沒有什麼物質是無毒的。
人工合成化學物經常被媒體形容成是危險和有毒的,一般大眾現在對所有化學物都抱著相當懷疑的態度。本書另一個想要破解的迷思:天然即是安全的,人工合成就是有毒
各界推薦/推薦序
◎ 台大醫院急診室主治醫師方震中、台北榮總毒藥物諮詢中心主治醫師吳明玲 聯合推薦